一、大事篇
先说国家大事,谋事者。必先看大局,然后看局部,最后说自己如何摆正位置,如何应对?
一个月来国内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件事,国务院每五年一度的金融会议宣布成立了“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金融是一个国家之本,金融制度是最基础的制度,所有的事物背后都是金,用百姓一句通俗的话说:一切都是钱闹的。面对的当前孕育和正在发生的金融风险,成立这个委员会非常及时,它对我国和中药行业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还有一个“中医药法”从七月一日开始实施,它是对过去打压中药的法律和法规的一个反正,或说颠覆,它必将极大的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销量也会极大释放出来,见下周述评)。尽管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相信以习为首的这一届班子会将改革进行到底,
先说“国家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这个新设立的委员会进行解读:
第一,以往的金融监管协调有个“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是“一行三会”之间平行的临时协调机制(一行三会:是国内金融界对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四家中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的简称,),而这次成立的“国家金融稳定委员会”则是国务院一个常设的实体,级别高于“一行三会”,其监管职责应该是全面的,有“一行三会”的监管,也有中央和地方的监管,境内境外的监管等等。从其名称解读,除了具体的监管事项,其还在国务院层面承担金融稳定的职责,也就是说,在宏观层面,其也具有发展职责。
其二,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同时,保留了以前“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而没有采取合并“一会三会”的超级金融监管机构的模式。
其三,强化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的职责,这意味着,央行在未来金融监管中将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些做法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的目的。
除了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这次金融会议还有一些特别值得关注的动态:
第一,更加强调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提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比如,在融资机构上,提出要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银行应该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保险业,重点强调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之前保险行业狂飙猛进的势头势必逆转。
第二,提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在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防范包括高杠杆在内的金融风险仍然处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推动去杠杆方面,这一次重点提及的是“经济去杠杆”,而不是“金融去杠杆”,可谓点到了问题的根本。企业债务也好,资产价格泡沫也好,根子在经济本身,而不是金融自身。提“经济去杠杆”可以避免金融领域硬性的为去杠杆而去杠杆,引发踩踏效应。“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控总量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提法,这意味着,在广义货币M2总量达到163万亿的情况下,控制货币的总量已经“稳健货币政策”的应有之一。还有对国际国内炒作、影子银行、虚拟货币的应对、监管、打击。
应该看到,中国金融和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周期的期点,在全球主要央行经历八年多的货币放水之后,全球货币政策转折点正在到来,就此而言,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既是为未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构建先进的监管体系,也是为新的金融周期下,货币政策的转向,以及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未雨绸缪,其对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的影响,还有它对我们中药行业的影响,在它成立后,大家会一步一步都会看到。
附:
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习近平在会议上讲话)
习近平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着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线和风险应急处置机制。要推动经济去杠杆,坚定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控总量的关系。要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要坚决整治严重干扰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格规范金融市场交易行为,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和产融结合,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强化金融机构防范风险主体责任。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法治体系。
解词:一
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指任何有可能导致企业或机构财务损失的风险,如金融市场风险、金融产品风险、金融机构风险等。一家金融机构发生的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往往超过对其自身的影响。金融机构在具体的金融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风险,有可能对该金融机构的生存构成威胁;具体的一家金融机构因经营不善而出现危机,有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构成威胁;一旦发生系统风险,金融体系运转失灵,必然会导致全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甚至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
从世界上一些国家的教训看,金融危机不管由什么原因引起,最终都表现为支付危机,即:或是无法清偿到期的国外债务,或是银行系统已不能满足国内存款者的普遍提存要求继而进一步导致挤提甚至是银行破产。正是从这种基于对流动性重要程度的重视,国外不少货币金融理论著作都将最初的系统风险定义为支付链条风险。
首 页锐评争鸣策论众说纵议漫话天下
解词:二
去杠杆向实体经济深化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着力强实抑虚。这至少表明了三点:一是不单金融要去杠杆,去杠杆正往实体经济深化。二是把国有企业降杠杆作为重中之重,并把它与抓好处置“僵尸企业”工作联系起来。三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重点任务是要纠偏“脱实向虚”,着力“强实抑虚”。
现阶段资金不肯流入实体经济,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在于,实体经济挣不到它应该得到的社会平均利润,导致资源源源不断地流入盈利率更高的虚拟经济部门,从而出现严重的、非常令人担忧的“脱实向虚”现象。
经济运行中出现“脱实向虚”不良现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实体经济自身存在着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高杠杆化和泡沫化现象。一方面,追求自身利益的商业金融机构出于资金投放的安全性、流动性、增值性,不愿意继续为实体经济企业发放更多的贷款,而宁愿在实体经济之外的渠道和领域自我循环;另一方面,出于“振兴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政府又把现有的投资资源大量地配置到产能严重过剩的一般性制造业。令人担忧的是,在现有的间接融资体制下,信贷资源配给给实体经济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这就导致了实体经济企业债台都进一步高筑。这是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去杠杆”的基本背景,也是一个根本不同于过去一般认识、必须尽快付诸于实施的重要判断。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研究,我国目前国民经济的总体负债率虽然在全球排名并不很高,但是负债结构上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达到了156%,其中国有企业的负债占非金融企业总负债的70%。按照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2015年底中国企业部门债务率170.8%,杠杆率居于国际首位,高出发达国家平均值80个百分点,高出新兴经济体国家平均值66个百分点。
对实体经济企业负债率过高的危害,中财办的杨伟民副主任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他说,现在企业负债100多万亿元,按照4%的利率计算,一年支付的利息就是4万亿元,相当于2015年全年GDP增长总量。长期下去将会掏空实体经济,提早进入产业空心化的时代。显然,给实体企业减负,不仅仅是减税降费,很重要的是降低长期居高不下的负债率。降低它们的负债率就是振兴实体经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期望通过银行进入竞争,如放松民营银行进入,降低贷款利率;二是千方百计地帮实体企业把过高的杠杆比率降下来。前者在短期内空间有限,后者是政府应该主要着力的领域。事实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把企业部门过高的杠杆降下来,金融部门为了自身的安全,那么“脱实向虚”还会持续下去,振兴实体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根据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笔者认为,降低实体企业部门杠杆的政策措施,主要应该在这几个方面着力:
大力实施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在低生产率和高风险部门滞存、占用的市场资源、物质资源和信贷资源,转移到生产率更高、市场需求更大的产业部门和企业。
把降低国企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要以竞争政策和环保政策去产能,利用一切手段消灭僵尸企业。僵尸企业不生产产出但是却消耗资源,长期的信贷资金却在支持其苟且偷生,是实体经济负债率高的直接原因。但要注意的是,去产能、消灭僵尸企业,不能主要依靠行政手段。
分门别类处理企业的高债务问题。对那些一时处于市场底部的周期性企业,尤其是大型的国有企业,不能因为暂时困难就定性为“僵尸企业”。可以用市场化、法治化的办法实施债转股,提高这些企业资本金比例,让其渡过难关,这对于实现充分就业、稳定经济有重要的作用。
在加强投资者保护的前提下,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增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积极有序发展股权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金融改革的既定方针,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方向。中国实体经济企业过于依赖间接融资,是其负债率长期高企的基本的制度原因。
既要为实体经济企业减税降负,又要硬化企业的预算约束。一方面,要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更要坚决硬化对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加强对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的约束和管理。软预算约束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经济负债率不断上升、信用恶化的主因。
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管理。地方政府投融资行为是金融风险的重要触发点和来源。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地方政府不要再指望“大干快上”,中央已经明确要求“形成有风险没有及时发现就是失职、发现风险没有及时提示和处置就是渎职的严肃监管氛围”。在强化地方政府的属地的风险处置责任的前提下,这将极大地增强地方政府责任感。
二、看点篇
野生药材涨价是趋势
野生品种因为资源有限,一直被商家看好,但是近几年野生品种涨价情况不尽人意,尤其是根茎类野生品种,大都是因为价高刺激新产区,过度采挖,再次造成资源减少,行情从而产生震荡,况且大都处在中高价位,对药商的吸引力减弱,但一些小品种,关注的商家却少之又少。
目前低值野生小品种数量甚多,其资源分布广,只是因为低值,造成人们弃采,因为人们收入提高,生活水平提高,很少有人愿意顶着大太阳去采收这些效益甚低的野生药材,而且年轻人多已外出打工,老年人多去享受生活,久而久之野生药材原植物识别知识断档,认识的已经老去,而年轻人不认识,也不愿去认识这些野生花草,缺少利益驱使,一些小品种逐渐被人丢到了记忆深处……
茵陈,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野草,全国各地都有分布,近年来价格从5-6元,升至7-8元,再升至10元以上,能说资源少吗?主要还是人们不愿意去采,因为即便打个零工,每天至少收入百元左右,每天需要采多少茵陈才能与之看齐?更何况采收之后还要晾晒,种种不便,使得人们渐渐疏远。
柿蒂,也就是柿子把儿,也是很常见的,柿子生长时,掉落在树下的柿子比比皆是,柿蒂也是随手拈来,就是因为不值钱,人们对之视而不见,青柿蒂价格却由前些年3-4元,升至7-8元,而且还有上升趋势,成熟柿蒂价格更高,之所以价高,一是低值少人采,二是有货者耐心不够,存货没有积累。
这些野生小品种,因为用量小,供求矛盾不易显现,即使价格上升,但农村已成“空心村”货丰却无人采集,所以野生小品种涨价虽有先后,但已成普遍现象,我网曾说它是必涨的铁定规律。(敬请关注我网下文:“农民种药也要创新”一文有关论述)
附件: 农民种药也要创新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和原动力,不能与时俱进创新的企业,生命力是很短暂的,当前药材种植也到了迫切讲创新的时候了!
一、趋势
当前,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越来越少,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世界发达国家都走过了这样一二百年历程。像美国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不超过3%,且它已经不是中国式的传统农民,而是掌握了现代科技的农民。农业是一个保障人类生命行业,因为人要想活下去,必须要吃饭,但在市场经济社会,农业竞争力不强,所以各发达国家对农业均有补贴。中国正处于发达国家的前期,虽然各国情况不一,但基本路径是一致的。在不远的将来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农村人口会愈来愈少,坚守在农村真正做农业的将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民。
二、现状
时下,农村人口大幅减少,为了生存,多去城里打工,有的在城里买了房子,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不可能再回到农村重操旧业去当传统的农民的。
过去,我们的野生药材获取,农民不用投入,上山去采即可。以往,农村富裕大批劳动力,所以野生药材价格很低,但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至到前几年,只剩下这些60岁以上老人,依旧上山采药,他们有上山采药的习惯和有上山认药的经验,所以野生药材价格上攀,但,升幅不大。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随着时间变化,多已年迈体衰,不能上山,不能参与正常的劳动,野生药材采挖正处一个真空阶段,山上有药,无人去采。人去了城市,野生药材供应链出现了短裂。
也许有人会说:市场是一个无形的手,价格上去了,就会有人采。可是,祖国大地遍地是茵陈,产地茵陈由过去几毛钱,涨到八九元,用收购者的话说:过去一个村,只要你收购,一个村拉100吨都没问题,还是那个产区,现在跑遍十几个村,一车都装不满。世间人是第一位,没有人谁也没有办法。现在,达到药典标准的茵陈,一个市场找不到三五百吨货,真是今非昔比。
看看今年春节前后涨价的品种,络石藤由过去的两三元,升为8-10元;土荆皮由过去的几元升为现在的14元;淡竹叶由过去个几元钱,升值现在的20元,仍有升势;蒲公英由过去的几毛钱升至现在的8-10元;鬼箭羽更是一路上涨,由过去的两三元,上升现在的120-180元,估计很快要200元。当然,白芨、重楼这些野生品种,早已上千元,这里就不再一一重述了。
这些野生品种大幅上涨,再次印证了野生药材采挖已处一个真空阶段,关键出在人的问题上,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逐渐深入,最终农村劳力问题还是不会改变。
看这些年家种药材随着种植面积大小,价格起伏不定,甚至大上大下,但野生药材随着劳动力价格上升和农村采药的人力减少,价格一路上升,且每到产新,就是一个上升的时间节点。几乎形成一个铁定的规律。
三、出路
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世贸协定时间到期,各国的优势产品蜂拥而至。解放前,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们的工业基础底子薄,同发达国家竞争,我们几乎没有优势。改革开放的人口红利,劳动力成本低,现优势已不复存在,中国只剩下中医药这块,这块关乎人类生命的产业可以参与世界竞争,所以中央在力推中医药,把中医药做成国家级优势产业。而在此时的中国人均收入达到一定规模后,由追求财富以求生存;转向追求健康,以求生活更美好。加之,中医药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深蒂固,中药产业正迎来需求上升的通道。
一边需求上升,一边供应链出现了断裂,而这种断裂是因为人口流动的原因,不可修复,也就是说不可能再现农村大批劳动力上山采药景象。再说有的品种资源枯竭,如重楼、白芨由十几元涨到千元,山上也难以找到。
要修复野生药材的供应链,路径只有一条,也就是说野生变家种,只有野生变家种,枯竭的资源,才会不再枯竭;只有野生变家种,才能降低成本(要知道野生药材价格是单个劳动力每天采挖数量决定,即劳动力价格除以采挖斤数)。只有大规模种植,实现机械化,产量才能上来,价格才能下去,原料才能保证供应,中医药产业才能持续发展,摆在这个行业的问题才能解决。野生药材变家种,中国的现状已经到了这个时间节点上。
四、机遇
有句话:有需求才有效益;抢先一步,才能成为机遇。没有需求,你种出来的药材不过是草;你跟在别人后面爬行,结果往往吃亏。比如玛卡,先行种植者效益好,后期种植者亏本,黑枸杞也是如此,我友刘人多,过去的柴胡、王不留,前年、去年的黑枸杞,野生变家种,亩效益都过万,但今年他决定不再种黑枸杞了,因为今年跟风种植者太多了,肯定要吃亏了。
今天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因为种粮食,特别是种玉米亏本,农民不知道再种什么。全国的种植大户、合作社,在政府补贴的诱惑下,转向大面积种植药材,这些常规的家种药材品种,采收下来,肯定供大于求,笔者为此呼吁让大面积种植者谨慎。
那么路径在哪里?笔者只希望这些人不要盲目跟风,静下来,做一做市场调查,看看当地野生品种,哪些需要野生变家种,你是一个先行者,你才会有效益。
这些野生品种由野生变家种,多数技术难度不大,它能在你当地野生恶劣的环境下生长,何况种到大田里?石见穿前几年涨到26元,当地农民家种成本不过几毛钱,先种者都收到了不错效果。有些难度大的,我们可以结合科研人员,同他们合作,这些技术问题,在科研部门太容易做到了。只不过过去中药行业狭窄,量又小,没有引起科研部门注意罢了。
五、方法
那么什么是我们野生药材家种的方向?
笔者上期看到农民企图大面积种植药材,曾写“千万不要大面积种植药材”一文,建议可以大面积种植小米+牡丹,因为它的销量不受限制,并提出了药食两用品种可以较大面积种植,并列了药食两用品种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如果你那里当地有吃野菜的习惯,这也是今后的一个方向,这些药食两用野菜(最好是药食两用、口, 味好野菜,如蒲公英),一旦进入餐桌,用量也是比较大的,如果批量生产,可购置一台风干机,收获时趁鲜风干,食用时遇水其鲜如初。还有药花类,如菊花,玫瑰花,那些追求美容和清肝明目的人当茶饮用,相对药用品种,用量较大,均可较大面积种植,加工方法如同药菜类。这里不再一一详述。
还有根据现在的病情调查来看:心脑血管病、癌症、糖尿病、骨骼和结缔组织病(关节疼痛和腰颈椎病、甲亢、甲状腺肿大)、老年痴呆、抑郁症、不育不孕症,当前比较流行。我们的中医药在治疗和预防这些病方面很有独到之处,希望大家关注市场需求,看看哪些品种市场走势快,那些品种有了新的突破,把野生变家种的品种锁定在市场需求上,有关这方面细节问题,本刊将作为专题与大家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