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申海晶
近日一则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决议在业界流传。
根据决议,这家医院将所有中药注射剂从常备目录中剔除,中成药只保留30个品种,还要求降价20%。辅助用药目录药品也只保留了5个并要求降价20%。其余全部剔除常备目录。
药品常备目录,是医院药品采购、临床用药的清单,一般三甲医院的药品数量在1400到2000种左右。
2017年时,商务部发布的《医药流通行业统计分析报告》显示,全国三甲医院中药销售额占医院整体药品销售的比例为26.9%。
门诊量越大,涉及的中药采购量也就越大。公开数据显示,如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样的大三甲,季度采购金额就可以达到数亿元级别,地市级医院也有千万元甚至亿元级别的采购规模。很多大品种在一家医院的月销售额就能达到数万元,乃至数十万元。
这些中药品种被踢出目录,基本意味着失去相应医院的市场。
近年来,在政策环境改变之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越来越受重视,药品加成彻底取消,DRGs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药品已经由收入项变成了成本项。这也导致医院用药心态彻底改变,性价比高的药品越来越受欢迎。
在此之前,湘雅二院、华西医院等都曾发文拒绝中药、中药注射剂、辅助用药进院。随着更多医院的加入,中国医药市场变局还将加剧。
可以看到,尽管中药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力挺,整体市场前景受到普遍认可,但是前期野蛮生长的阴影仍在,中药材质量问题频发,同时中成药安全有效性缺乏循证医学证明,又是带金销售的重灾区,中药整体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数据显示,曾经红极一时的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已经萎缩到千亿元以下。
一、医院清退中成药千亿市场
根据上述业界流传的医院药事管理决议,该院辅助用药(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中保留5个品种: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泮托拉唑钠、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盐酸溴己新,其余所有中药注射剂从常备目录剔除,4+7药品目录中非中标的药品从常备目录中剔除。
中成药口服制剂中,30个药品保留,其他中成药口服制剂全部从常备目录内剔除。
对于留下来的上述35个品种,医院要求降价20%。
这并不是第一家对中药发难的医院,早在2018年7月份,中南大学湘雅二院就曾发布通知,要求在药品采购中,明确不接受中药制剂、辅助用药进院。
另据行业媒体消息,南京某三甲医院也在其新药登记须知中明确列出:辅助性、营养性等高价药品、中药注射剂等列入“南京市医疗机构重点监管清单”的品种将不予新药登记。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都在其中。
“醒脑静注射液”就是2019年底,北京民航总医院“杀医案”中涉及的品种,当时有网络舆论称,凶手以对当值医生的用药不满为借口残忍下手,引发惨案。
另外,中药很大一部分也是不合理用药严重的药品。2017年底,山东千佛山医院等多家医院采取行动踢出中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一口气踢出了160多个品种,其中156个是中成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成药市场经过了迅速增长阶段。数据显示,这一市场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2%,到2020年有望突破5800亿元。
在医疗机构规范药品使用、清出中成药的趋势下,中成药巨大市场也面临危局。
二、政策规范大批中药企业谋转型
中成药的危机还不止被大批医院踢出。
2019年7月,卫健委下发《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要求西医必须“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出中药。政策层面的这种规范无疑是最大杀招。
按照国家医保局的计划,中成药带量采购也已提上日程。中成药多为大品种,没有统一质量标准,难以相互替代。但是,国家医保局在答复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建议时明确表态称:带量采购没有禁区。
青海、浙江金华、辽宁等地,都已经开始对中成药实施带量采购。这也意味着,中成药即便仍有市场,价格也大幅降低,利润也将大幅缩水。这对于现有中药企业无疑是巨大挑战。
部分中成药的毛利率超过80%。一旦市场需求萎缩,必然对中药企业的业绩构成巨大压力。
据健识君查询2020年三季度报发现,广誉远2020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下滑了近20%,净利润同比下降62.69%。同期,以醒脑静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为核心产品的大理药业,营收同比又下降了29.36%,净利润减少67.15%。此外,太极集团、天目药业等降幅更大。
这也使很多中药企业开始谋求转型。此前,步长制药、香雪制药、天士力等纷纷向生物制药,肿瘤、免疫等领域发力。步长制药甚至还参与了新冠疫苗的开发。
投资人也在看衰中药企业。就在前不久,还有投资人给盘龙药业提出建议,建议他们收购一家生物制药公司,并称“中药公司估值不高”,公司的长期投资者,都错过了牛市。
盘龙药业董秘很客气地感谢了这位投资人,但是并未对未来发展做更多介绍。健识局发现,就在今年6月份,盘龙药业刚刚收购了陕西博华医药51%的股权。新子公司的经营范围囊括了医疗器械、个人卫生用品销售、互联网信息服务,甚至食品互联网销售等。
宏观政策层面,中医药整体仍然是受到鼓励的。在十四五规划中,也强调了要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然而在实际应用层面,各医院受药占比“指挥棒”的限制,大举向药效不甚明确的中药开刀。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就如此之大,希望那些认为形势大好的人有清醒认识。
读者评论:
作为中药注射剂的受害者说一句:这货早该退出了!
被各大医院踢出去只能说明是它们没用,过去滥用那只是为了医院的盈利,病人健康和经济利益被无情的牺牲了,那是中国医院医生们的耻辱黑历史
中医药,必须也唯有建立自己特点的独立管理与审评、评选机制,才可能活,也必须丢掉“中西并重”的“幻想”与良好愿望。否则,高层再重视,基层呼声再大,大众健康再迫切需求,您中药再能治“非典”“新冠”,都无济于事。因为医保、药监药审部门,几乎没一个从临床一线中医药出身的,就按那些留洋海归的几个“形式”上“权威专家”搞的政策“条条框框”办,我们总是干瞪眼,没办法的。
中药浪费惊人,西医开中药,错用滥用现象严重。严格把控中成药的使用权限,由中医大夫开具处方使用中成药,可以大量降低中成药药费额度。但是不宜以减少供应品种的方法来降低药费额度,中成药需要辩证应用,品种不全,导致中医临床大夫面临无兵可用,无米之炊,等于扼杀中医。整体社会中成药的合理使用,减少浪费,对于中药资源的“休养生息”未尝不是好事。一哄而上的中药企业,自然淘汰一些,未尝不可。为保证国内的用药需要,国家应该制定中成药禁止出口目录。医疗保险行业,应该通过“精算”,对比出中药治疗的经济效益,确实比西药治疗费用低的话,在投保种类上,设计出“中西医结合类医保”与“单独西医医保”两类不同的投保方式,供投保人选择。
中药注射剂就是害人的东西, 不做临床, 直接批复上市, 多少人命
好好反思吧!几十年来科技飞速发展,而中药行业又有哪些发展变化?在临床上,在有效性、安全性上,及内在质量等的研究上做了哪些工作?取得那些成果?还不是拿着“古书”说事,还不是“尚不明确”。一味的追求产量,追求利润。
理性思考,疗效好的一定要保留,几千年的中医文化精粹,国家再不引起高度重视真就没希望了,本来我们国家中医药新品研发品种就少,再这样一弄。哎!
1、中药注射剂安全隐患大,应慎用 2、不要用西医的理论体系来衡量中医药 3、中药材的种植质量现在有安全隐患 4、中医药的传承以前靠的是经验和名师带徒弟,在现代社会要形成人才培养体系 5、民间的很多庸医和江湖骗子破坏了中医的形象 6、中医的整体辩证治疗思想比西医的针对性治疗要更先进 7、中医药不等于中成药制药厂,这是两码事,后者是逐利的企业 8、国家在战略高度对中医药的重视不是没缘由的,多少老干部在用中医药调理并且取得效果,只不过民间的名中医越来越少而已
国家不能靠中成药厂自己建立标准!中医在消亡!普遍都是西医氛围,包括医师资格证,即使有个传承。民间中医也得不到应有的地位!这次对中成药的措施,也有浓厚的歧视感…
支持中医的人总是说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老祖宗还留下了封建社会长辫子裹脚布呢,还不是被遗弃。医学首先是科学,要遵守科学的定律。不可观测不可证伪,不可重复检验,不能排除其它干扰因子。这种不是伪科学是什么?
现在医生只会用西药,西药赚钱呀,一盒几千块或几万块,中药不会用,也不懂,国宝博大精深,
中医药的悲哀,顶层设计的盲区,后患无穷……
“不论是中医,还是中药,都应该做真正的自己,以西律中,中医西管,中药西制,这是需从体制机制入手彻底破解和终结。不要再提那些模棱两可的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越是这么模糊不清的界限,中医药就越发没落。因为它丧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而这些大多与政策决策层非正统的中医药出身,同时现代中医药从业人员大多西化严重,关系密切。看看那些中药企业的负责人甚至都说要重新定义中医和中药,鼓吹中药与现代医药接轨,实现其所谓的中医药现代化和科学化。试问,难道中医、中药不科学吗?如果没有独立的医学和药学理论体系,和西医药一样的,还有什么脸面说自己是中医药人?这不是典型的挂羊头、卖狗肉?
倒洗澡水连婴儿也倒了
一个是传承医学,是几千年医学传承下来的医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繁延的根基!是活人医学。一个是解抛医学,是人死后通过解剖来诊断病变,是死人医学!可以说根本不在一个轨道,没有可比性!
医院开中成药真是一兜兜往外开,要个消炎药就是不给开西药,开来开去就那几种中成药,吃了一个月屁用没有。
中药调理不治病,吃了多少年中药没有见管用,现在都快不信中药了,几十种中药弄一起,估计医生都不知道到底管用不,只是根据古时配方去配的
中成药原本属于中药方剂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临床应用必须符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和规律。而不是按照现代医学的理论来使用。比如说乌鸡白凤丸,现代大多医院或药店将它归为妇科用药。但它适用于中医气血亏虚的病证,男女都可以使用。又如逍遥丸,亦是如此。再如蒲地蓝消炎片,其主要为清热解毒,但热毒绝对的等同于西医的炎症吗?当然不是,可是现在不论西医,还是中医,都习惯于给呼吸道感染的患者开上几个蒲地蓝,这将中医辩证施治置于何地?中医还是不是真正的中医?还是有行医资格的“假中医”?中医药领域的合理用药,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使用中成药的医务人员群体,都需要经过高水平的用药准入培训才行。
除了中药注射剂不喜欢,其他中药中成药力挺!人们现在越来越意识到中药的重要性!抗生素对人体危害切身体会呀!
医院要创收,靠中药,早倒了。
现在的中药变了味,没有好好继承研究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